2021年11月16日,我院開展了以“文明慶師,你我同行”為主題的活動,本次活動使我院學子獲益匪淺。愛祖國、愛人民、愛勞動、愛科學、愛社會主義是基本的社會公德。尊敬師長、愛護公物、文明禮貌、講究衛生、遵守公共生活秩序等等,都是社會公德的内容和要求,是全體公民在社會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必須共同遵循的行為準則,是社會普遍公認的最基本的行為規範。社會公德就是一個國家,一個民族或者一個群體,在曆史長河中,在社會實踐活動中積澱下來的道德準則,文化觀念和思想傳統,也是維護我們日常生活正常運轉的約定俗成的規範要領。身為青年的我們,正處在不斷發展的新時代,社會公德成為了一種無形的力量,約束着我們的行為。隻有遵守社會公德的人,才會被人們所尊重。
校園文明建設為學生創設一個良好的教育空間,是一種無形的教育力量,學生置身其中必然會受其影響。在學生中挖掘典型人物和典型事迹,通過學生身邊的優秀事例和人物去感染、教育學生,使之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,從而形成健康向上的校園文明和優良傳統。校園文明建設是學生認同傳統道德的媒介,學生隻有對校園文明在感情上産生認同,産生共鳴,才能主動地對道德行為、道德信念形成積極認同;同時,與自己的行為作比較、作改進,在共鳴情感的激發下,學生才能在文明行為、道德紀律的影響、約束下形成自覺行為,并樂于接受校園文明教育。

校園文明建設是展示學校形象,提高學校文明程度的重要體現。學生的學習習慣是在長時期學習中逐漸養成的,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習慣,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接受班級、少先隊和德育教育等活動,這種“随風潛入夜,潤物細無聲”的教育,是潛移默化養成習慣的基礎。校園文明可以陶冶學生的心靈,規範學生的行為,啟發學生對美好生活的向往。校園文明對學生性格品行、學習态度的形成發揮着重要的作用,學生文明素質的提高可以促進同學與同學、同學與老師之間的相互信任、相互尊重、相互理解,也有助于學校提高教學質量、管理水平。

把文明牢記于心、落到實處、争做文明大學生、共創文明校園。我們的生活可能會有不文明現象的發生,現在讓我們一起遠離校園中的不文明現象,共同打造文明校園!